简体 English
返回
/
/
/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集(完整版)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集(完整版)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9-20 10:5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集(完整版)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9-20 10:58
  • 访问量:
详情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关于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8月28日,国家数据局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集》。

 

一、 激活新要素

 

1.“管住一级、放活二级” 构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2.高标准建设“数谷”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

 

3.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利用路径 创新水系联排联调治理新模式

 

4.五大环节破题 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二、 培育新动能

 

5.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 赋能产业转型发展

 

6.以“化”融“数” 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7.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核心 推动新能源产业数实融合新发展

 

8.建设“百台万吨”深远海智慧养殖平台 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9.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 开辟数字化升级新路径

 

三、 推进新治理

 

10.以数字化为牵引 推动平台经济创新发展

 

11.“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

 

12.打造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探索城市精准治理新路径

 

13.深化“智慧蓉城”建设 更好惠企惠民惠基层

 

14.全域物联感知赋能城市治理

 

15.建设运营智慧渔业指挥调度(预警)中心 探索海洋渔业管理新模式

 

16.高效做好电气火灾智防“一件事”

 

四、 夯实新设施

 

17.“算力券”助力夯实算力底座

 

18.深化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 全力打造“智驾之城” 

 

19.深化5G+应用 打造妈湾智慧港口

 

20.探索构建跨区域多元异构算力调度体系

 

01

“管住一级、放活二级” 构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一、案例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不断夯实城市数据资源底座,持续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2017年以来,成立政府数据资产运营主体,出台《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办法》,建成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以模型、核验、沙箱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公共数据产品,完成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路径探索。

 

针对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有数不敢供”“用数找不到”“有数不会用”问题,成都于2023年提出“建设成都数据公园,实现数据要素‘蓉易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将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范畴从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形成的一级开发模式,扩大到“公共数据+非公共数据”的一、二级融合开发模式,不断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生态,形成“管住一级、放活二级”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图片

 

成都市蓉数公园

 

二、主要做法

 

成都市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王”字形管理架构为工作方法,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创新构建“管住一级、放活二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域数字化转型。

 

(一)“管住一级”,采用统一授权集约化运营模式,让数据“管得实”“供得出”。一是统一授权一级开发主体,由市政府授权本地国资企业作为数据要素市场一级开发主体。二是集约获取公共数据资源,依托政务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汇聚数据,并按“一场景一授权”方式由市城运办、市数据局共同向一级开发主体供给公共数据。三是一级数据产品开发环境可控,基于安全域,依托市大数据中心设置的数据产品安全开发中心,开发一级公共数据产品。四是数据流通基础支撑可靠,基于成都市政务云、电子政务网等基础支撑,开发环境部署于政务外网,通过人防、技防、物防,严格避免数据外泄,为安全域提供算力和安全能力支撑。五是统一一级数据产品对外供给渠道,依托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面向技术型、应用型数商,提供一级公共数据产品。

 

(二)“放活二级”,面向数据产业生态激发二级市场活力,让数据“流得动”“用得好”。一是在可信域开发二级应用产品,由二级开发主体从一级开发主体获取一级公共数据产品,通过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的可信数据空间,融合“非公共数据+公共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带有场景业务属性的数据应用产品;二是拓宽二级数据产品场外流通渠道,通过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互联网端对外供给,链接数据产品开发二级市场,并对接全国各地数据交易所,积极融入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三是以“蓉数公园”为载体培育产业生态,聚引培育服务型、技术型、应用型数商,以及数据合规、质量评估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壮大数据产业生态,推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四是开展应用场景概念验证测试,针对尚不成熟的应用场景,结合场景孵化所需的数据、技术、模型等要素,验证是否满足开发和孵化条件,符合条件的可进入一、二级数据产品开发环境。

 

图片

 

成都市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机制设计

 

三、案例成效

 

截至2024年7月底,全市46家市级单位七批次授权612类4.07亿条公共数据,开发一级数据产品285个,重点支撑“蓉易贷”“蓉易住”“信用就医”等40余个“公共数据+”应用场景。上线试运行“蓉数公园”,汇聚引入各类数商144家,上线264款数据产品;开展“蓉数”系列活动,完成6期“蓉数大讲堂”,与会企业达100余家,覆盖2500余人次;成功举办“2024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生态伙伴大会”。

 

(一)理念创新,实现因地制宜推广复用。成都市在多年探索实践中,基于集中授权运营模式,创新探索“管住一级、放活二级”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发挥国有企业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的引领作用,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

(二)机制创新,深化公共数据授权机制。一二级主体的分段式运营,对彼此进行了更加清晰的权责定位,形成了分工协同、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增强有效避免一、二级主体在运营过程中的同质化竞争。

(三)技术创新,有效推动数据融合利用。在二级开发环境的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搭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融合“共享开发利用模式+隐私计算利用模式”的双模式可信安全开发环境,为企企、政企数据提供不同融合开发环境,让企业安全用数、放心用数。






图片

 

02

高标准建设“数谷”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








一、案例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聚焦“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工作主线,以数据要素改革为动力牵引,谋划打造“数谷”。围绕数据流通使用中存在的交易过程规范难、安全高效流通难、交易合规难、全链路存证互认难、机制规则建设难等突出问题,创新打造“数谷”数据产业集聚区,实现“制度、规则、市场、生态”四维一体协同发力,初步构建由数据交易机构、数据交易专网、数据交易凭证、区块链跨链互认机制构成的“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治理体系,形成多部门跨领域联动探索的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机制。

图片
“三数一链”架构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多层次数据要素市场,破解数据“交易过程规范难”问题。针对数据流通交易过程中缺少中立第三方的合规监管和信用背书等问题,“数谷”集聚了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和杭州数据交易所两大数据交易场所,为企业提供存证登记、合规审核监管、供需撮合、交易备案、清分结算等闭环全链条服务,为企业上架数据产品、开设服务专区提供快捷便利的审批通道。

(二)搭建数据流通专用网络(数据交易专网),破解数据“安全高效流通难”问题。“数谷”针对数据流通交易过程中,数据暴露风险高、安全隐患大、用网费用高等问题,把“硬”的网络、算力基础设施和“软”的新技术、制度规则和技术标准结合起来,率先实现数联网从理论到实践落地。数联网将数交所、供数企业、用数企业三方紧密连接,为企业提供安全合规、数算协同、价值共创的可信网络环境。通过端侧接入软硬一体机(数联猫)接入“数联网”,可实现“一地接入,全网可达”,在大幅降低用网成本的同时,降低企业获取数据产品的门槛,为数据调用提供可信通道。

(三)打造数据合规流通数字证书,破解交易“合规难”问题。针对合规标准不统一、合规成本高等问题,“数谷”积极联动市场侧,创新研发数字证书,为数据要素市场参与各方提供效率高、成本低、干预少的交易工具。数字证书是以“全流程合规与监管”为重点,基于数据交易交互特征、政府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和企业诚信自证合规原则而设计的低成本合规、全流程存证、响应式监管制度工具和软件基础设施。通过数字证书可实现交易前的合规自检,交易时的全过程存证,交易后的监管备查,构建数据要素流通全链路合规体系,可有效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四)探索“区块链跨链互认”,破解交易“存证互认难”问题。针对区块链的产品类型和技术平台繁多,导致存证在不同区块链平台上的信息无法互认,造成数源单位和用数单位权益风险等问题,“数谷”探索搭建区块链跨链互认平台,连通了杭州市互联网法院和杭州市互联网公证处,为交易合规保驾护航,为潜在的交易风险提供可靠司法渠道。“数谷”将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区块链跨链互认机制建设,促进区域间数据交互、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

(五)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机制,破解数据“机制规则建设难”问题。由于法律和规则层面对数据流通的具体要求还不够明确、合法与非法边界还不够清晰,导致数商企业仍普遍存在“不愿流通”“不敢流通”的顾虑等问题,“数谷”政产学研各方联动,针对数商企业所关心的公开数据加工确权、数据流通链式授权、善意取得风险隔离等问题,提出了“改革沙盒”模式,探索数据流通规则解决方案,打造有利于数据产业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环境。

三、案例成效

(一)“三数一链”框架体系取得实战实效。“三数一链”框架体系已在金融、生物医药、多媒体等行业的6个场景中应用,并率先在商圈客群洞察等场景中完成应用贯通。启动“数谷”建设至2024年6月底,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数据交易所累计上架数据产品2168个,注册数商1314家,累计登记交易金额40.2亿元。

(二)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建设先行先试。4月8日,发布数据要素“改革沙盒”试点方案及首批21家试点企业,揭牌成立数据要素合规中心、合规委员会,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杭州市发布关于高标准建设“数谷”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实施意见,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关于促进数据要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政策赋能数据要素经营主体培育,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图片
 “数谷”大楼

 

03

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利用路径 创新水系联排联调治理新模式







 



一、案例简介

福建省持续开展数据基础制度探索试点,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2020年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模式,先后推动出台了《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建设上线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并以城市水系调度与管理为切入点,推动公共数据应用场景建设,形成了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分级开发的制度机制。立法明确分级开发模式,出台《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明确提出公共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开发。出台《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二级开发主体获取公共数据的方式、途径等。印发《福建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公共数据有偿使用定价策略探索推进方案》,提出公共数据有偿使用的收费机制和定价策略。制定出台《福建省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若干措施》,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助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二)创新统一支撑的管理运营。组建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主体,承担公共数据汇聚治理、安全保障、开放开发、服务管理等具体支撑工作,在保障公共数据资源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打通公共数据从政府到市场的核心环节。

(三)创新可用不可见的技术手段。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采用数据加密、脱敏脱密、数据沙箱、区块链等安全技术手段,通过“可用不可见”方式向社会提供数据服务,数据使用单位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利用场景化治理后的数据目录集进行数据建模编程,在不可逆推原始数据的条件下通过模型输出计算结果,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平台、结果数据不可逆算”的技术实践。

(四)创新双向授权的使用方式。创新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双向授权”使用机制,数据使用单位在提交公共数据开发方案和数据开发模型后,福建省大数据管理局按照“一模型一评估、一场景一授权”的原则,依场景组织数据安全评估进行数据使用授权,涉及个人、企业等数据必须取得数据主体授权,确保公共数据安全。

(五)打造水系联排联调智慧治理场景。针对应对重大汛情事故和大面积内涝,以提升水系联排联调为切入点,打造“一张图”统排涝,整合交通、城管、气象、水务等多方公共数据资源,打造集“风情、雨情、水情、工情、警情”于一体的排水防洪“一张图”,实现事前科学模拟、预警预报、提前布防,事中辅助决策、统一指挥,事后灾后评价、优化系统的全过程目标。

图片
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指挥中心


三、案例成效

(一)推动数据基础制度创新实践。福建省率先从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三个层面建立起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体系,实践了三权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合规高效的数据流通机制等,为其他地区推动基础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实现公共数据安全高效供给。运用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模式,建成省汇聚共享平台,接入全省政务信息系统2000多个、汇聚数据量超1400亿条;建成省公共数据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向社会提供开放类数据目录近4万个,数据接口6000多个,90多亿条数据记录,累计提供近1.5亿次数据下载服务;建设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发布可开发利用数据目录4000多个,入驻开发利用企业230多家;建成省大数据交易平台,有效支撑社会数据交易流通,交易所累计拓展数商560家,上架大数据产品940余款。以公共数据全省统一汇聚、平台统一支撑,一站式统一服务的方式供给数据,大大降低了企业、个人、其他组织获取公共数据的成本,为社会开发利用公共数据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途径。

(三)公共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自2022年7月份上线以来,在数字金融、灾害应急、健康医疗、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设了62个应用场景,以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上半年提供模型调取服务约80万次,服务覆盖近70万个人和1300余家企业。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如我省金服云平台,调用市场监管、税务、工商等17个定制类数据接口,打破银企数据壁垒,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突破3700亿元,赋能民营经济发展;二是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建设“社保快贷”“菁英E贷”“信秒贷”“信易开”、电子分离式投标保函等应用场景,支撑企业和个人贷款业务,授信金额近200亿;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数据构建“一品一码”溯源数据模型等,为中小型种植养殖企业和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一站式优质选品服务。

(四)形成水系科学调度管理经验。依托福州市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实现了联排联调效率提升,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50%,内河调蓄效益提高了30%,每年可节约电费2300万元,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同时,城区内涝得到有效缓解,持续进行易涝点整治,面对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城区逢雨必涝局面得到明显改观。

 

 

04

五大环节破题 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一、案例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面临的资源少、效率低、定价难、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诸多难题,坚持“编制智慧德阳规划、建设德阳城市大脑、实施数据治理工程、探索数据要素改革”四步走战略,着力从资源、制度、流通、价值、应用等五个领域破题,建立起数据要素五大发展体系,形成了以数据赋能为核心、数据价值实现为目标、基础制度和技术平台为保障的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市场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破题“数据从哪来”,构建数据资源开放供给体系。建成德阳数据中台和政务云,编制17个元数据标准、建成8个基础库和15个专题库,归集数据4539T、结构化数据143亿条,发布公共数据开放目录9174个,交换数据1148.9亿条。建设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发展数据集成、数据经纪、数据托管等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数据开放式、业务紧凑型的产业生态格局。

 

(二)破题“数据怎么管”,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2022年发布“1+4+N”数据基础制度,形成以《德阳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计划》为“总领”,组织体系、要素培育、流通交易、安全监管四项管理制度为“主梁”,25个配套文件为“支撑”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同时搭建“1个主管部门+6个业务中心+1个产业园区”数据要素组织管理运营体系,实现数据流通交易有制度可遵循、有规则可操作、有组织可管理、有机构可运营。

 

(三)破题“数据怎么动”,构建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体系。建成以数据资源中心、数据加工中心、数据资产评估中心、数据授权托管中心、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数据资产交易平台为核心的“四中心两平台”全栈式数据流通交易机制,实现数据资源供给、权益登记、价值评估、产品加工、流通交易、安全监管的闭环运行。聚焦数据融合应用创新、流通交易、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安全等方向建设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实验室。

 

(四)破题“数据值多少”,构建数据资产综合服务体系。按照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等权属分置模式,开展数据资产评估标准试点,建设德阳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提供数据治理、资产登记、合规审核、质量评价、资源入表、价值评估、质押融资、流通交易等全链条服务,颁发省内首个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完成企业数据资产登记入表,实现基于数据元件的数据资产质押融资500万元落地,现已完成市民通平台用户使用行为统计数据、四川牛背山景区运营数据、中江甄选电商平台数据等数据资产综合服务案例5例。

 

(五)破题“数据有何用”,构建数据流通交易应用体系。建立政府授权、国有平台公司运营、运营收益反哺智慧城市和公共服务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构建以数据资源、数据元件、数据产品为核心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成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金融财税等14个行业数据专区,上架数据产品2604个,累计数据交易金额突破1亿元,拓展59个应用场景,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额超80亿元。

 

图片

 数据要素产业园架构

 

三、案例成效

 

(一)探索一条先行先试数据要素改革的创新路径。德阳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过程中,打造通用标的物的数据流通方式,建设数据产业园,形成16个专题研究报告,在理论、制度、技术、交易、应用等方面探索出一套创新体系。

 

图片

 

德阳数据交易中心

 

(二)探索一条数据价值实现的运营路径。德阳通过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调动部门参与积极性,有效激活公共数据资源。依托“四中心两平台”全栈式数据流通交易机制,推动业务贯通、数智决策、流通赋能,打造政银企平台、预付消费行业信用评价模型、“电e能”平台等50余个善政惠民兴业应用场景。

 

(三)探索一条融入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发展路径。德阳与省大数据中心共建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入驻数商157家,外地数商占比达85%,进入流通交易市场的外地数据资源占比达83.7%,已交易合同中外地业务占比达88.1%,汇聚60多类主题数据资源、接口11499个。

 

 

05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 赋能产业转型发展






 

 


一、案例简介

 

广东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着力破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不够、应用深度不足等难题,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建设,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一是政策层面,2023年11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形成政策统领;2024年5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人工智能+”广东方案;深圳市发布《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2024行动方案》,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平台层面,建设供需对接平台,深圳市在“深i企”平台上设立人工智能专区,打造人工智能供需对接平台,公开发布两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涵盖数字文化、公共服务等41个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落地应用。三是资金层面,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各类创投资本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

 

(二)加强规划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一是统筹全省布局,全省共布局建设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广州、深圳先后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为核心、粤东西北各地市协同联动,区域定位互补的发展格局。二是发挥各地优势,深圳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及产业配套等优势,布局建设“鹏城云脑”、深圳市河套算力集群等,力推鸿蒙原生应用发展。广州以试验区和先导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汽车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相关专项,在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园区。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一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群,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企业生产化研发、精准化生产、智辅化管理、增值化服务、具身化设备等各环节的效果初现,由单一环节赋能向垂直多场景覆盖拓展,有效提升全流程效率。二是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组织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案例征集,遴选一批创新程度高、应用价值大、示范效应强、市场前景好的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涉及AI+制造等12个方向,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三、案例成效

 

(一)健全了人工智能政策体系。接续出台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示范区等政策,下一步还将探索制定可信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条例、人工智能产业统计指标等,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探索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以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牵引,以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人工智能小镇等为补充,坚持人工智能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共同发展,坚持人工智能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协同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企业48.9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上市企业数量1269家,人工智能产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4家。

 

(三)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全省形成了从基础支撑到关键技术、再到行业应用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在基础层,积极探索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在技术层,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快实现产品迭代,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应用层,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在智慧交通、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家居等垂直领域加速赋能。

 

 

img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黄海大道156号 
邮箱:
tgjt@tg-group.cn
热线:0411-39278599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客服热线
134 7869 1991 134 7869 1991
服务时间:
9:00 - 17:00
客服热线
客服组:
天港数据
客服组:
公众号二维码

友情链接

大连云数据科技                    大连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院                           大连德泰控股

COPYRIGHT © 2021 大连天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 SERVER